本篇文章1477字,读完约4分钟
[烟台华侨风格]邹宁:养藻类的农民教授
【/h/】编者注:海外华人无论生活在哪里,始终与我们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他们有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有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有拳拳爱国之心,有报国之志。他们为烟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遗余力,积极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近日,烟台市委统战部组织了“烟台华侨风采”活动,讲述华侨帮助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感人故事,进一步凝聚华侨力量,展示华侨风采。
胶东网9月8日电(记者王向荣通讯员赵良木汝嫣)海洋是沃土,沙漠也是粮仓。对藻类产生了眷恋的邹宁,在海外专业学习实习后毅然回到家乡烟台,犁过蓝海,开始了自己长达18年的藻类养殖工程。
【/h/】邹宁1993年开始附生藻类,当时在中科院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以色列一位著名的藻类研究专家发表了一篇关于微藻的论文。邹宁写了自己对论文的想法,并与专家交流。他独特的见解引起了对方的兴趣,邀请他去以色列读博士后。1997年,邹宁赴以色列攻读博士,两年后赴葡萄牙海洋水产养殖公司担任研究部主任、阿尔加维大学研究生导师。
【/h/】在国外研究藻类多年后,邹宁意识到藻类是海洋中的食物,产量高,生长容易,性价比高。在中国大规模养殖藻类已经成为邹宁工业发展和科技报国的毕生追求。
【/h/】2002年夏天,已经是业内知名的海洋生物技术专家邹宁,放弃了国外的有利条件,毅然选择回国发展。他选择了家乡烟台,开始藻类养殖项目。烟台海洋资源丰富,有利于藻类研究。邹宁说。
邹宁每天都在一个装满海水或淡水的培养容器的陪伴下,把里面的藻类照顾的很好。邹宁自称是养藻的农民。每亩藻类年产量可达10吨以上;生长周期快,有的几个小时就能繁殖自己;可以在有水的地方种植,不占用土地。在传统作物无法生长的地方,如沙漠,只有提供一个密封的容器,水不能蒸发和逸出,可以穿透阳光,并添加一定量的肥料,才能产生藻类。性价比远超传统农业。邹宁在介绍藻类的时候眼光很亮。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在客厅、厨房、卧室甚至每个家庭的屋顶上种植藻类,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获得食物。
【/h/】在邹宁看来,藻类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藻类的优势,他专注于藻类的工业化生产,开发了藻类生物反应器,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工业化生产。先后开发了七代光生物反应器,克服了光生物反应器难以规模化的瓶颈,将原同规格反应器的生产成本从50万元降低到1万元以下。大规模生产的藻类不仅可以用作饵料,还可以用于生产食品、能源、气体净化、植物病害治疗、污水处理等领域的药物。现在,他的科研成果已经应用到水产养殖饵料的工业化生产中。
【/h/】加入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后,邹宁十分重视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他带领团队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先后开发了七代光生物反应器。他负责的实验室已经通过烟台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认可。
简介
邹宁,葡萄牙归侨,民进党成员,现任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烟台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无棣鲁东大学海洋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生产线海水育苗饵料的生产和研发,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服务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业界和地方政府的广泛关注。主管实验室获得烟台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批准。
出版了3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35篇;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有4项省市级鉴定结果。承担并完成国内外科研项目40余项。曾获全国归国华侨(创新人才)贡献奖、山东省发明创业奖、科技进步奖、海外专业创新创业成就奖、服务社会先进个人、优秀研究生导师、中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科技创新奖等25项奖项和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