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3字,读完约4分钟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以郑成功故里和岑兜高家戏发源地而闻名。鲜为人知的是,石井镇奎下村,从清朝到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有数百栋风格各异的老房子,形成了独特的奎下风光。

青山在后,碧海吹风,百年老街,古宅。如何保护和唤醒这片热土?各行各业都开始采取行动

【/h/】8月8日,魁下村店子口台前,工人们将村里废弃的大石头进行整理堆放,重新铺成石路。景观翻新,基础设施升级,意味着奎下准备启动迎宾模式。这个历史上沉睡多年的华侨村,正在等待新的生机。

历史:柯凡回国建造古代家具

【/h/】魁下村,原名东京堡,俗称安夏,是一个背山临海的小渔村,与金门岛隔水相望。也是著名的华侨村,常住人口3000多,但华侨1.5万人,90%以上的村民是华侨的亲属。

历史上,当地人大多生活在海上。明末清初,奎夏先民被迫渡海谋生。据《魁夏林族谱》记载,1617年,十三祖林廷奇带领部分族人到菲律宾吕宋岛经商。清末民国时期,许多华侨出国谋生,生活在菲律宾、新加坡等地。

外籍人士和富有的当地人开始建造大房子。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华侨印记的房屋从地面升起,数量达到100多栋。

这些古老的平房有着闽南风格,以当地的土、木、石、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并加入了异国情调,使用的是进口的钢筋、水泥、金属、琉璃瓦等产品。不仅有闽南常见的木刻、石雕、泥塑,还有南洋风格的图案和图案。

最著名的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林故居。房子的主人林文志,19岁去菲律宾经商谋生,成了一代糖皇后回国盖了一栋大房子。历经120多年的历史,古民居中的砖雕、木雕、石雕依然历历在目,堪称闽南建筑的精华。

现状:养一个知心朋友,用知识待人

目前,魁下的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古村落,其中约90%位于空.经过几代人的发展,房屋产权复杂,大部分业主分散在海外,有的已经失去了业主。无人居住的老房子杂草丛生,逐渐变得荒芜。他们在等待被注入新的力量。

【/h/】据介绍,清末保存较好的建筑有林祠堂、林故居、世安府、思安府、府等。,全部由砖石和木材制成,单入口,两个瀑布,三个海湾或单入口,两个瀑布,五个海湾,吊梁或穿桶木框架,坚硬的山顶和燕尾

民国时期保存完好的建筑有颖园楼、邵东楼、全盛楼、魏璇楼、春晖楼等。,都是用砖和石头做成的,大多有两三层,红砖或水泥或砖混组合立面,混凝土廊柱,三角形的山尖和平顶。

【/h/】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的三座典型建筑分别是江兴楼、易安居楼、六居楼,均为砖石建筑,平面上多为三、五个开间的二层建筑。

村里的两层楼大多建于五六十年代。这样的楼大概花了一年时间,当时花了两万到三万。建筑物的外墙大多标有代码、建造日期,有的甚至写有建造者的英文名。奎下村党支部书记林介绍。

【/h/】如何唤醒魁下古建筑的生命力?林表示,在海内外当地先贤的支持下,奎下村梳理了100多套旧房的相关史料记载,并联系业主自行筹集资金修缮旧房。

民间也有很多热心的人致力于保护古老的民间团体。林志坚就是其中之一。前几年开始管闲事,帮忙关心,宣传,组织资源。

蓝图:写一篇好的关于魁夏桥的文章

【/h/】奎下的历史遗迹是奎下的灵魂,红砖古宅和番子楼是当年华侨下南洋的历史见证,也是华侨的根。林说,华侨如果看到家乡的变化,看到古民居还保存着,就有理由回家。我们要帮他们留住乡愁!

【/h/】藏在闺房里的奎夏古建筑,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关注,并开始接受他们的馈赠。

【/h/】今年2月,奎下村被评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今年7月,福建省农业和农村事务厅公布了省级农村治理试点示范单位名单,奎下村被列入其中。

【/h/】以此为契机,地方政府部门正在探索模式创新,努力保护奎下古建筑,传承文化。南安市石井镇党委书记蔡庆安说:& lsquo华侨文化是魁下的精神核心。讲故事写文章写好海外华人,魁下古建筑是最好的载体,因为他们都讲的是海外华人爱打敢赢海外的故事。我们正在收集史料,计划在这里建立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华侨乡愁纪念馆,让华侨故事广为人知。(游陈小春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