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0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新闻社,广西北海,8月21日标题:从海上漂流的部落变迁反映海外华人回归安珠路
中国新闻社记者马秀秀
住在这里感觉怎么样?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住在广西北海市银海区桥岗镇的几名越南归侨都笑了。
【/h/】近日,以过小康生活为主题的采访报道活动走进广西桥港镇。在这片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8万人,其中95%是归侨和他们的亲属,他们也被称为海上漂流部落。
记者看到,镇上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越式建筑;夜幕降临时,灯火通明,桥港的街道上熙熙攘攘,笑声、叫喊声、咝咝作响的烤肉和混合着空风味的美味佳肴,所有这些都让这座城市充满了烟火。但谁曾想到,40多年前,这个地方只是一片荒地?
1978年,受越南当局排华政策的影响,大量华侨被迫离开该地区。据资料显示,约有7000名华侨拖着孩子,摇着只有五六米长的小船,在茫茫大海中漂流了半个多月才到达北海港。从越南归国的华侨周、、陆瑞星、等是见证人。
当时很多人挤在一艘小木船上,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回来的。56岁的张志真回忆说,在长途旅行中,人们用鱼露和拌饭来充饥,经常要经受风浪的考验,有些人没能上岸。
【/h/】刚回来的时候,桥港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废弃海滩。62岁的陆瑞星觉得,是国家的安置政策让归侨定居,有了自己的家。
1979年6月2日是他们最难忘的一天。同日,中国政府提出的难民安置方案在北海实施:北海华侨渔业公社(桥岗镇前身)正式成立,妥善安置归侨。
周介绍说,国家已经修建了55套1000多套住房,让归国华侨能够安居乐业;每个归侨都分配一张安置卡,每个人都可以用安置卡领取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在回国之初,周终于决定留在面对一些华侨再次出国旅游。
这是我的根。我不想再流浪了。周对说道。
【/h/】归侨尽管贫穷潦倒,但他们以坚强的毅力,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各种造福华侨的措施,在华侨港贫瘠的沙滩上开始了艰苦的斗争。
陆睿兴靠做百货生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周通过打鱼建起了宽敞舒适的四层小楼,他的几个孩子现在都结婚了,过着幸福的生活;张志真在当地开了一家越南风味的餐馆,住在他买的宽敞别墅里。
回顾过去40年的变化,张志真说,幸福生活的实现离不开国家侨务政策的关怀;结合自己的经历,陆睿兴创作了《咸水歌》,感受了40多年回归中国的沧桑;周也创作了自己的白话诗,表达了从越南回国的心情,开启了华侨港幸福的新篇章。
中国对归侨的扶持政策和每一个归侨的奋斗,终于汇聚成一股改变家园的强大力量。曾经人迹罕至的华侨港,如今已经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的大渔村,成为网络名人中外国游客的出拳之地。旅游、商业、餐饮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每年接待游客350多万人次。
【/h/】华侨港商业环境良好,吸引众多游客,将进一步推动我们业务的发展。张志真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我们归侨对华侨港今天的发展非常满意。周对说道。
【/h/】事实上,作为国内最大的归侨集中安置点,华侨港的变化只是归侨定居过程的一个缩影。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移民安置政策,对归侨进行分散或集中安置,安置点覆盖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地区。如今,大部分原归侨安置点已成为经济开发区或发展特色旅游业,经济发展喜人,侨民安居乐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