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3字,读完约4分钟

图为2005年,石作山(第一排左4)与高中同学在乌鲁木齐举行同学聚会。(吉尔吉斯斯坦《丝路新观察》)

【/h/】中国华侨网11月28日电据吉尔吉斯斯坦《新丝绸之路观察》报道,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83岁华人石作山在海外生活了57年,一直想着中国,也从未忘记自己的祖国。

我走进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83岁中国人石作山的家。在客厅的书柜中间,有一张旧的黑白照片,是石作山高中的毕业照。照片中,我给乌鲁木齐高中59 C班的所有毕业生拍了一张合影。照片中,石作山在老师旁边。

【/h/】石作山自豪地用照片说:只有各方面表现突出、得到老师和同学认可的毕业生,才能在老师旁边拍照。

当石作山打开收集在柜子和盒子里的老照片时,他开始回忆起自己生活的每一点。很小的时候,石作山的父亲就离开了他们。石作山兄弟姐妹众多,家境贫寒,从初中开始享受中国政府助学金,国家的帮助使他顺利完成初高中学业。

因为父亲的去世,石作山很早就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石作山一直表现很好,一直是同学们的榜样。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保存了完整的小学、初中、高中成绩单。

【/h/】1962年,石作山一家是从乌鲁木齐来到苏联的第二批苏联出生的人。在国外57年,他从未忘记祖国的恩情,一直通过新闻、电视、网络信息关注中国的发展。

他经常自豪地向吉尔吉斯斯坦的朋友介绍中国的科技发展、空航空、高铁和数字化。当中国需要帮助时,他也会尽力伸出援助之手。2007年,石作山捐资建设北京奥体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2008年,他又为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捐款。

57年来,我从未停止思考我的祖国

【/h/】2006年9月,石作山在媒体上提交了一篇关于他在吉尔吉斯斯坦生活的论文,最后写道:我在吉尔吉斯斯坦种地17年,积累了很多经验。虽然我们不能回到祖国,但我们的心从未离开过中国。我以前对中国的想法一直困扰着我,我相信这个愿望会实现的。

石作山的书桌上有近10本厚厚的笔记,是他多年来陆续写下的回忆录。繁体字工整的线条诉说着老人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他从不轻易将这些记录展现给世人。甚至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也只是让记者瞥他一眼,匆匆忙忙的放回去。

想家,想学语文书,想做中国菜。石作山爱看书,爱吃中餐。他爱读《鲁迅选集》、《郭沫若回忆录》、《巴金四世同堂》、《中国四大古典小说》。

【/h/】1984年,石作山在时隔22年后首次进入中国热土。之后因为工作原因多次回国。他曾经熟悉的乌鲁木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但老了的石作山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当年的街名、校名,准确说出这些名字的变化。

华侨华人的凝聚力对中吉友谊的未来充满期待

石作山认为回国的人数永远是有限的,但他可以为吉尔吉斯斯坦的华侨服务,创造一个和谐、温暖、互助的华侨社会。

石作山是一个能当官、能办实事的人,在吉华侨中威望很高。他当选为吉尔吉斯华人协会主席,之后担任合并后的吉尔吉斯华侨联合会主席。

在他任职期间,他和协会成员组成了一个接待小组,并几次成功地完成了访问吉尔吉斯斯坦代表团的接待工作。他们担任翻译和导游,帮助许多中国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投产,为中吉友好发展做出了贡献。

【/h/】同时也热心帮助在吉遇到困难的华侨,通过多次援助工作提高吉华侨的凝聚力。

此外,在吉尔吉斯斯坦生活了近60年的石作山,是中吉关系不断密切发展的见证人。他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不仅促进了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发展,也解决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大量就业问题,吉尔吉斯斯坦人民也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热情。中国援助吉尔吉斯斯坦的道路、学校、医院已陆续移交,吉尔吉斯斯坦人民对中国充满感激之情。(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