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9字,读完约2分钟
近20年来,中国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发展迅速,科学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瑞典皇家科学院、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一位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和挪威科学与艺术学院的一位外国院士陈德良在接受中国新闻社采访时说。
陈德良1961年出生于江苏泰州。他是国际知名的气候学家。此前,他曾三次被聘为国家气候中心科学主任;2009年至2012年担任国际科学理事会CEO,为全球科学研究的领导、协调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中国70岁生日之际,陈德良特意抽出时间从瑞典回来参加一系列庆祝活动。在百忙之中,他接受了中国新闻社记者的独家采访。
陈德良坦言,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
【/h/】他觉得过去回国的留学生数量有限,但现在不仅是留学生,很多海外科学家也回国发展。
陈德良还说,中国的环境质量近年来有了很大改善。
总的来说,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自2015年以来,中国的环境质量并未恶化。他认为,这与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的治理措施、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密切相关。
陈德良是国际科学理事会的首位中国首席执行官。他说,中国人进入国际科学理事会下属学科协会等国际科学机构的高层领导,只是在最近十年,担任领导职务的中国科学家人数近年来从不到五人增加到几十人。
中国变得更加开放,中国科学家有了更多的经验和更广阔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研水平提高了。陈德良以气候研究为例。近几十年来,世界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迅速,中国参与度高,气候研究水平迅速提高。
但陈德良认为,与有传统和历史的西方现代科学相比,中国的科学研究只是一个初学者,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快速的进步。
鉴于全球变暖,陈德良认为,要应对全球变暖,需要世界各地的政治家做出决策,需要世界各地的科学研究做出共同努力,需要每个普通人承担责任。
他介绍说,目前中国科学家在国际项目中的参与度很高,但中国科学家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才能更好地进入国际舞台。
他认为,中国科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良好的科学文化和精神。这就要求科学家要创新,要有批判精神,要让科学高尚,要耐得住寂寞。
目前,陈德良正与来自许多国家的科学家一起研究青藏高原的世界屋脊。他说,做好青藏高原生态、气候和自然灾害研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