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95字,读完约5分钟
张秀隆:邛崃最后一个华侨机械师
他的激情是滇缅公路的炮火,他的青春,无数人记忆中的辉煌岁月,他和他们是难忘的纪念碑
几天前,张秀隆过了他的101岁生日。在80年前的篝火晚会上,张秀隆和一群年轻人放弃了在南洋的生计,告别了家人,不顾山高路长,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战争。
【/h/】三年后,3200多名华侨机械师跨过了滇缅公路的生死线,在敌机的火力下,保证了抗战物资的运输。1000多名华侨机械师死在这条路上,迎来了他们在怒江沿岸生活的谢幕。80年后,幸存的2000多名海外华人机械师中,只有3人幸存。
张秀隆是海南唯一活着的机械师。他的激情是滇缅公路的火,他的青春是无数人记忆中的多事之秋。他和他们是难忘的纪念碑。
长于东南亚,他慷慨赴国难
新加坡马六甲,1939年8月。离别的汽笛一响,岸上的亲人不情愿地用手在船舷上挥了挥,船体被压碎倾斜。张秀隆独自看着远方。他没有亲戚给他送行,但他打算不告诉任何人就回家。
1918年,张秀隆出生于文昌市保罗镇李龙村。他家的农田稀缺,生活艰难。小学毕业前,他和叔叔一起去南阳谋生。通过努力工作,到1937年,张秀隆和他的叔叔有了一个稳定的职业,梦想着开一个咖啡种植园,实现淘金的梦想。
然而,那年7月7日,卢沟桥的一声枪响,宣告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开始。远离南洋的张秀隆,只能通过当地报纸了解国内情况,他很担心,但也只能看淡海洋。1938年,日本侵略者西进,军队和重要机构逐渐撤到西南大后方。刚刚打通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通道,包括弹药和物资的运输。
【/h/】1939年初,中国大部分领土和长江沿岸港口失守,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的物质通道。随着交付的材料越来越多,司机和机械师严重短缺。没有子弹怎么打日寇?没有药,如何救治伤员?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发布《华侨协会第六号公告》,号召海外华人青年司机和技术人员回国参加抗日战争。
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打湿了半张纸。张秀隆没有留下家信,不会开车,也不会修车,但他仍有爱国热情。我没有告诉家人,为祖国尽全力是我的决定。张秀隆为了躲避他的叔叔和家人,于1939年8月17日登上了一艘回家的船。作为3200多名海外华人机械师中的一员,他告别南洋,带着为国效劳的满腔抱负,生死与共。当他的祖国回归时,他没有辜负4亿人民的期望。
抗击怒江,保护民族血脉
当时滇缅公路作为中国唯一的对外物资通道,到处都是敌机,轰炸不断。蜿蜒的道路下,是一望无际的悬崖和奔腾的怒江。上上下下都有危险,但都是南桥机械师所在的战场。我没有什么可怕的,只是为了和敌人作战。说到当年的入侵者,张秀隆和怒火中烧的101号,似乎在他眼里看到了那个穿制服的年轻人。
到达昆明后,张秀隆和其他海外华人机械师迅速接受了汽车驾驶和维修培训。他没有停下来,立即去仰光接收东部主战场的弹药和物资。
华侨机械师陈回国时,刚刚结婚三个月,爱人还怀着孩子。为了赶运物资,陈郑伟在滇缅公路上遭到日本飞机空的袭击,甚至人和车都拐进了怒江,他的尸体很难找到。第五批海外华工组长蔡世龙,回国后工作辛苦,偶然染上疟疾,发高烧,几天后去世,年仅26岁。
更多年轻的名字永远留在这条1146公里长的滇缅公路上。从1939年到1942年,1000多名华侨机械师死亡,几乎每公里一人倒下。
张秀隆负责车队运输汽油。如果有火花弹片,他会死在火海里。你不仅要开车小心,还要有好耳朵。当你听到飞机发动机的声音时,你必须立即找个地方躲起来。无数次,炸弹在离张秀隆不远的地方爆炸,溅起的泥土有好几米高,所以我什么都不怕,也不怕死。
每次回到昆明,总听到工友们牺牲的消息。看着照片,张秀隆只能掩饰自己的悲伤,往车里放更多的东西。
【/h/】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滇缅公路是大动脉,躲在深山里,海外华工保障的物资运输就像无尽的血液,无法切断。
历史永远不会被忘记
【/h/】据现有统计,从1939年到1942年,华侨机械师共冲去50万吨军需物资。由于一些材料的损失,实际交付的材料数量会更多。1940年,日本侵略者研究了中国军力变化的数据后发现,经过几年的战争,中国军力比1938年更强,包括150万支步枪、6万多挺轻机枪和2650门其他火炮。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次又一次冒险的华侨机械师,从仰光出发,穿过蜿蜒陡峭的滇缅公路,穿过怒江之上的会同大桥,把弹药和物资运往昆明。
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进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缅甸、泰国、老挝五个月内相继沦陷。仰光变成了一个孤岛,张秀隆和其他海外华人机械师在前面运送物资,敌军和飞机在后面追赶。1942年5月,日军逼近怒江西岸,中国军队被迫炸毁汇通大桥。南桥技工队被辞退。2000多名海外华人机械师幸存下来,各自寻找出路。张秀隆来到昆明机场当机械师,仍然决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与同胞一起抗击侵略者。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新中国成立后,快乐的张秀隆回到了祖国和家乡李龙村。
乡亲们只知道游子回国了,却不知道游子去国难,九死一生。张秀隆没有提到南桥机械师的经历,他甚至不知道他的爱人和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2010年,张秀隆的华侨机修工身份被意外曝光。这时,92岁的张秀隆看着功勋牌匾,那段记忆仿佛是前世。模糊的,依稀记得的,他永远不会忘记;悲壮,但多事,那个时代,那个国家,那个人民,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