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1字,读完约4分钟

中新。南京,12月5日。问题:周茉:歌剧中和平的传承与战争创伤的基因

记者朱小英

芝加哥歌剧院常驻导演、美国青年歌剧导演周茉5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自己的歌剧《拉贝日记》配乐。

这本蓝色封面的大书翻了。透明胶带把盖子粘在一起。全书一万多字,讲述了德国商人约翰·的故事;拉贝如何在南京大屠杀中解救25万中国难民的故事。歌剧从创作到定稿,已经在欧洲巡回演出了三年。

无论是德国柏林的国家歌剧院,还是汉堡的易北河爱乐音乐厅,还是维也纳的罗纳河剧院,演出场所都是座无虚席。德国和奥地利的观众在剧后给我发邮件,说他们马上就去搜书买书,想了解一段他们从未听说过的历史。在Zhongxin.com的独家采访中,周茉回忆说,这次旅行得到了热情的反馈。

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捐赠仪式,原创歌剧《拉贝日记》、舞剧《记忆深处》两项作品相关的27件套实物资料及部分电子档案正式入藏该馆。歌剧《拉贝日记》作曲者唐建平、导演周沫等嘉宾参加了此次捐赠仪式。 朱晓颖 摄

32岁的周茉来自南京,她家的四代人都在南京扎根。

周茉的祖母经历了南京大屠杀,幸存了下来。她的奶奶曾经告诉她,为了躲避日军的搜查,他们把锅灰和米灰抹在脸上,逃到了南京偏远的郊区县。

每年12月13日上午10点,防空的警钟响彻南京城,让周茉难忘。那时,她还在学校,震耳欲聋的警报声让她感到惊心动魄:那一刻,空似乎停滞了,我总在想1937年12月13日南京经历了怎样的黑暗和流血。

18岁时,周茉出国留学,在美国当了一名导演。外婆对南京大屠杀的痛苦回忆,其实在我的血液里流淌。这个基因有创伤,我想走向舞台。这成了周茉的夙愿。

直到她读到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大屠杀》,她觉得张纯如的故事可能是她寻找的关键。

这本书于1999年出版,后来被《纽约时报》列为畅销书。许多西方读者第一次接触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是通过这本书。

2016年,周茉开始创作张纯如剧,追踪张纯如的书籍、生活和笔记,了解她的生活。

周茉清楚地记得感恩节那天晚上,他的家人正在美国的家里做感恩节晚餐,但他突然哭了起来。我下定决心要继续完成张纯如没有完成的工作。

正是创作张纯如戏剧的过程启发了周茉: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展示大多是从日本侵略者和中国人民的受害者的角度;从拉贝、沃特林、玛吉等国际友人和见证人的第三方视角来看,歌剧这种融合了西方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形式,是向世界展示这段悲剧历史的绝佳词汇。

美国芝加哥歌剧院驻院导演、旅美青年歌剧导演周沫,5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她的《拉贝日记》歌剧总谱。 朱晓颖 摄

于是,与此同时,她萌生了创作歌剧《拉贝日记》的想法。

歌剧创作历时三年。她组建了一个美国演员团队,邀请外国演员用中文表演,以示当时讲中文的国际人士在南京开展人道救援的慈善。十多年来,周茉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从城墙砖块舞蹈的碎片美,到用炭笔还原老南京的原貌。

【/h/】歌剧《拉贝日记》结尾,她安排了一句歌词让外地人唱:历史不应该被遗忘,真相不应该被埋没,今天的南京,全世界都会记住。

这样做之后,周茉突然觉得一脉相承的感觉很熟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那些在寒冬里站起来互相帮助的人,也不会忘记把历史记忆代代相传的人。

她说,作为一个南京人,我很感激能把这火种传递下去:讲述历史真相,传递和平理念。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世界将记住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