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75字,读完约5分钟
陈嘉庚先生一生只看过一次电影
现在,看电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人一年看几十部电影。但是,你知道吗?陈嘉庚一生中只看过一次电影。但这并不是说陈嘉庚不喜欢电影或不接受电影。相反,他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焦平面,并帮助许多电影演员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演出,并帮助游击区购买电影设备。
生活简单工作繁忙,唯一看过的电影就是慈善片
陈嘉庚一生只看过一次电影,这来自于陈嘉庚之子陈国庆的回忆文章《我的父亲陈嘉庚》。
【/h/】文章说:父亲是个节俭的人,平日里现金不超过五块钱。他从来不在外面花一分钱,甚至茶河轩附近的餐馆和咖啡店也不例外。他年轻的时候,有几年饭后不去怡和之家,偶尔带着老婆孩子去贝洛或者丹戎巴吉的海边玩,回家的路上喝一杯冰淇淋,这是外面最奢侈的开销。他一生只看过一部电影,是在新加坡首都剧场看的,是为慈善会做的慈善演出。他一生中只带妻子和孩子去过一次新世界。他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也要求家人过同样的生活。
除了过着简单的生活,不乱花钱,陈嘉庚还很忙,这可能是他不看电影的原因。陈国庆写道,他的父亲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事业和社会福利上,这让他与外界的接触超过了与家人的接触。特别是1923年成为怡和董事长后,他几乎把怡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1937年他领导侨联时,甚至长期住在怡和之家,几个月很少回家一次。
成为1937年拍摄的焦点。1948年,它补贴钟毅购买电影设备
虽然他一生只看过一次电影,但这并不意味着陈嘉庚拒绝了电影。其实他很早就接受电影了。
【/h/】1937年10月10日,南洋华侨救济祖国难民协会成立大会在南洋华侨中学礼堂举行。据华侨黄回忆,会场布置雄伟,有有声电影。被选为侨联主席的陈嘉庚自然是拍摄的焦点。
陈嘉庚还帮助购买了电影设备。丁波回忆说,当时,中国歌舞艺术学会(简称“中国艺术”)来到新加坡演出,由毕业于集美学校的剧作家马宁介绍,并访问了陈嘉庚。& lsquo陈表示愿意大力支持中国艺术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演出。第二天,新加坡各大报纸都刊登了陈嘉庚先生的会见录。中国艺术所有成员的新闻和照片。
1948年底,当钟毅即将离开新加坡时,它收到该组织的一封信,要求筹集一笔钱购买一批药品和电影设备,并把它们带到东江游击区。购买这些东西需要4万日元,这对所有中国艺术的成员来说都很困难,所以每个人都再次去了陈嘉庚。陈嘉庚帮助筹集资金,并购买了一批药品和电影设备,将送往游击区。
徐悲鸿的经典油画与陈嘉庚有着不解之缘
陈嘉庚不怎么看电影,但他和电影制作人有很多接触。最著名的例子是著名电影演员王赢在新加坡演出时得到了他的关心和支持。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赢加入抗日救国团,前往新马等地表演抗日募捐表演。当她和五名先遣小组成员乘船到达新加坡时,在海外华人协会主席陈嘉庚的帮助下,她被允许作为陈嘉庚客人上岸。王赢的表演受到了中国和海外华人的热烈欢迎,他们捐赠了金钱和物资来支持抗日战争。陈嘉庚、黄孟圭、黄曼石等人也支持王赢在南洋的表现。他们欣赏她的表演艺术,钦佩她的爱国行为。他们称她为祖国的梅花,亲切地叫她冬梅。
当王赢在街上表演的时候,他遇到了徐悲鸿,一位新加坡的大画家。徐悲鸿在《放下你的鞭子》里画了自己的形象,10天就完成了这幅高144 cm,宽90 cm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是徐悲鸿的画作之一,主题非常独特,是他唯一的抗战题材。2007年4月,这幅油画的拍卖价格不仅刷新了徐悲鸿油画的纪录,也刷新了当时中国油画的世界拍卖价格纪录。没有陈嘉庚的帮助,王赢可能无法去新加坡,也就没有徐悲鸿的工作。
除王赢外,陈嘉庚还邀请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项堃及其武汉合唱团巡回新马等地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24年前拍摄的纪录片生动地再现了陈嘉庚的生活
陈嘉庚死后,出现了许多与他有关的纪录片。
【/h/】1995年,中央新闻录音棚与厦门市委、市政府联合制作了大型纪录片《陈嘉庚》,这是中国第一部为海外华人制作的大型传记纪录片,真实、生动地描述了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伟大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陈嘉庚先生的光辉一生。
这部纪录片在艺术表现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拍摄完成后,首映仪式于1996年4月9日晚在集美府南堂举行,有1000多名师生和公众观看。该片获得1995年中国电影观看奖优秀纪录片、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并参加了1996年举行的第五届平壤国际电影节。
【/h/】导演凌家岭在他的创作总结中写道:何()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领导人和几千万华侨华人的代表,也是一万爱国志士的杰出代表。他的爱国奉献精神,他把资源奉献给学习的高尚情操,他的正直品格,打动了我,说服了我,也给了我为他传道的冲动。凌家岭认为,今天弘扬陈嘉庚先生的伟大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
纪录片播出后,反响很大。一位厦大毕业生后知后觉地说:作为厦大毕业生,他曾经听说过在创办集美学校和厦大的故事,但看了纪录片之后,才全面深刻地了解了陈老师的学习动机,尤其是他的学习精神。陈嘉庚把促进学习视为他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真诚热爱,也是对祖国的责任。(文字/图片记者陈满意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