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1字,读完约5分钟

图为屈振武(左2)一家庆祝重孙满周岁留念。(吉尔吉斯斯坦《丝路新观察》)

【/h/】中国华侨网11月13日电据吉尔吉斯斯坦《新丝绸之路观察》报道,数千年前,游荡在沙漠中的长驼铃连接着中亚各国与中国,也连接着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他们建立友谊,促进商业和贸易,交流文化,使古代丝绸之路丰富多彩。随着一带一路愿景的提出,连接东西方国家的友谊、贸易和文化之路将重获荣耀。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奋斗的华侨,就像这条光荣道路的光辉,将照亮自己,照亮未来。

四代同堂57年的故事

走进吉尔吉斯斯坦老中国人屈振武的客厅,迎接你的是一张可以容纳20多人的长桌。76岁时,他有3个孩子,10个孙子和4个曾孙。瞿振武的家庭是多民族多民族家庭的代表,家庭成员来自中国、英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民族包括汉族、维吾尔族、鞑靼族、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虽然有些家庭成员远离德、中、俄,但瞿振武家的长桌在节假日里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亲戚。

【/h/】据瞿振武介绍,1943年生于湖南长沙。高一因为家庭贫困辍学,然后来到新疆塔城挣钱。为了更好的生活,瞿振武从新疆来到哈萨克斯坦,现在已经在国外生活了57年。

到达哈萨克斯坦后,曲振武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农村地区,在那里他努力工作。想在城市继续深造的瞿振武带着三个月的工资和一些朋友逃离了农村。在与警察争论、爬上飞机机翼和许多其他与他的生活有关的冒险之后,一名飞行员最终答应把他们送到城市。

【/h/】曲振武到了城市后,在一家水泥厂工作。厂里的油漆工发现了他的绘画能力,于是名义上的钳工曲真武就一直从事美术工作。

吉尔吉斯斯坦:梦想开始的地方

1965年,瞿振武娶了中俄混血的妻子宗郁芳。婚后,政府给了他们一块土地。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白天上班,晚上在临时草房旁边盖新房。

宗说,从房子的地基到每一块砖,到家里的电灯、电暖器等设施,都是夫妻一点一点自己安装的。她老公的工资用来买修房子需要的材料,她的工资用来维持家庭开销。

瞿振武一家从哈萨克斯坦搬到了吉尔吉斯斯坦。瞿振武说,吉尔吉斯斯坦气候好,可以种很多蔬菜。这里中国人多,东干人也多,中国味很浓。到达吉尔吉斯斯坦后,他继续做画家,也在学校做美术制图老师。他的妻子在摄影协会担任总会计师。

【/h/】瞿振武夫妇根据哈萨克斯坦的房屋设计,利用自己的双手和业余时间,在吉尔吉斯斯坦另建了一栋总面积超过300平方米的房子。

【/h/】从此屈振武一家在吉尔吉斯斯坦定居,开始繁衍。

活到老学到老

【/h/】瞿振武总后悔自己中考没考完,没考上大学。他说他出生的时候,父亲54岁,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家里有六个孩子,4岁。他高一的时候,因为学费问题被迫退学。他愤然离开家乡长沙,迁居新疆塔城,最后到达苏联。

【/h/】为了实现自己的阅读梦想,瞿振武给莫斯科的中文书店写了一封信,并通过邮局汇款,得到了他一生中第一本汉俄双解词典。他白天工作,晚上自学俄语。自1968年以来,他先后参加了俄语夜校,并完成了8-11年级的俄语课程。

夜校毕业后,考入塞米巴拉金斯克师范大学,完成本科学业。1974年,瞿振武考入莫斯科艺术函授大学,与莫斯科的导师交流思想,邮寄绘画作品。

现在瞿振武在写他人生经历的起起落落。宗郁芳说,她的丈夫是一个非常勤奋好学的人,自从认识他以来,他从未停止过学习。

以各种方式加深孩子的汉语情结

瞿振武说,虽然在国外,但他一直关注中国,每天看中文频道,了解中国的变化,经常去中国出差探亲,通过电脑和手机与初高中学生聊天。分手的时候我们才15-16岁,现在都是老太太了,但是经常通过微信语音视频聊天,分开几十年了还是很亲切的。他说。

【/h/】瞿振武说,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忙于学习,不重视对儿孙的汉语教育,以至于他们几乎不会说汉语。为了加深家人对中国的印象,瞿振武花光了近10年的全部积蓄,在寒暑假期间,带着儿媳、孙子、孙女去中国探亲数次。他还自费送孙子去上海参加文学比赛。

他说他的中国之行对他的家人有很深的感情,影响很大。目前他的双胞胎孙子在国内做国标舞蹈教练,一个孙女在兰州读书,另一个孙子在广东定居。他经常对家人说:既然来了中国,喜欢中国,就不要回来,因为那才是你真正的祖国,你真正的家和根。

瞿振武不仅热爱学习,还希望他的孙子们能够完成学业,接受语文教育。他说他从小就有收集邮票和硬币的爱好,打算把自己所有的收藏都换成钱,供孙子孙女来中国留学学习。

他说:我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记住自己是中国儿女的血脉。(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