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字,读完约1分钟
【/h/】据美国华侨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10月7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授予威廉& middot小威廉·g·凯琳,彼得&米德多;彼得·拉特克利夫爵士和格雷格&米德多;塞门扎因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根据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的报道,值得一提的是,在诺奖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献中,由塞门扎(semenza)参与的一篇关于克隆缺氧诱导因子(hif)蛋白的文章,最早是由中国学者王广亮撰写的。
王广亮,1963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生物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细胞学研究所,1991年毕业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后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格雷戈·塞门扎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他在1995年克隆缺氧诱导因子(hif)的工作为201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现在为美国大冢制药公司工作,从事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王广亮回忆说,塞门扎教授刚刚完成在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后工作。他是一名医生和理学博士。他很聪明。平时接待病人,教学,还要做科研,所以实验室的工作主要是由他来做。他们在实验室的合作非常愉快。
此外,本文的另一位作者也是中国人,名叫蒋。说,姜去实验室做了大量的hif基因功能的研究工作,比如他证实了克隆的蛋白质确实在细胞中发挥了作用。
王广亮说,他是塞门扎教授的第一位博士后,江是他的第二位博士后,参与了后来的克隆工作。刚入职时,塞门扎教授刚刚成为助理研究员,资金不多。但是塞门扎非常专注于科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 middot由诺贝尔的意志建立。该奖项首次颁发于1901年。2015年10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为第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