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44字,读完约8分钟

中国故事|叶嘉莹:回国教书是我一生中唯一的选择

曾经有人这样介绍叶嘉莹:她是白发先生,诗歌之女,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向诗歌之国的路标和灯塔。她优雅、博学、孜孜不倦的长辈风范,使她成为令人钦佩的崇高师德。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hellip在众多光环和头衔中,她总是说:老师是我最看重的身份。

在第35个教师节,我们走近叶嘉莹,走近阿& lsquo一辆穿裙子的出租车向以德养气的大师致敬。

叶嘉莹。南开大学供图

学做老师,她班里有一个终生坚持的人

一个小男孩问叶嘉莹:什么是诗歌?叶嘉莹问:你的心能走吗?小男孩不相信地摇摇头。叶嘉莹笑着问男孩:你的家乡在哪里?你想念你在那里的亲人吗?男孩回答:远在河南开封的我,经常想念爷爷奶奶。叶嘉莹点头说:是的,思念是行走的心,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这种思念是诗,所以& lsquo诗是行走的心。

叶嘉莹在温哥华为幼儿讲古诗。南开大学供图

在叶嘉莹的诗歌课上,学生们经常听到他们拒绝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离开课堂并表达他们的感受。白天我们谈诗,晚上谈,同学们都跟我成了傻逼,一次性作为好故事流传下来。

为什么她的课这么神奇?因为有隐藏的人生沉浮和深刻的教育。

我在封闭的房子里长大,所以我不会荡秋千,也不会跳绳。我只是读诗。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受诗书之家的影响,她从小就掌握了平罗的韵脚。1937年爆发的七七事变,粉碎了她平静的生活。当时,叶嘉莹的父亲在上海海航空公司工作,但上海沦陷后,没有他的消息。母亲死于疲劳,那年叶嘉莹17岁。1948年冬天,叶嘉莹和她的丈夫来到台湾。1949年,她的丈夫因白色恐怖被捕,叶嘉莹的生活再次陷入低谷。

1962年叶嘉莹和台大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合影。南开大学供图

国破家散。一系列的打击,在最困难的时候,支撑着叶嘉莹继续面对生活。种这棵树就剩下一棵绿色的树,但是泥不清。如来是假象,为何要穿越一生?在祖国动荡的土地上,叶嘉莹写了一首诗《咏荷》。她说:我已经脱离了生活中的混乱,个人的辛酸微不足道。然而,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的个性和品格,是污秽中的光芒。没有古代诗人没有经历过的悲剧,诗歌可以抚慰受伤的灵魂。在她流离失所的那些日子里,她失去了无数的东西,但没有一个是教材、录音录像、笔记等。她在国外住了多年的被丢弃了。在叶嘉莹的眼里,越来越模糊的字迹,如星星和明月的光辉,照亮了她所有绝望和灰暗的时刻,是宇宙中最珍贵的东西。

叶嘉莹在古典诗歌的滋养下活跃起来。20世纪60年代,她去北美讲课。从那以后,她打开了一扇向世界介绍中国诗歌之美的窗户。

1997年叶嘉莹在美国剑桥为哈佛大学本校及外来访问的学人讲演。南开大学供图

我每天都要查生词,然后第二天去上课。我会用最笨的英语甚至用图片告诉学生。即便如此,听课的学生人数突然从十六个增加到六七十个。经过两年整天搜索新单词,我的英语进步很大。虽然语言有限,但叶嘉莹仍能生动、有趣、一丝不苟地说中国古典诗歌,在实际教学中激发了她的学习潜力。因为她经常在图书馆呆到半夜,哈佛大学的图书管理员给了她一把钥匙,方便参考。

在语言障碍之后,叶嘉莹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支配。我不仅听西方人教的英语诗歌,还听文学理论。叶嘉莹的海外时代是西方文论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也用我所学的所有文学理论来分析我们中国的诗歌,我可以说出诗歌的所有好处。西学东渐,将西方文论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是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重要贡献,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在只教了半年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授予叶嘉莹终身教授的头衔。1990年,叶嘉莹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历史上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1990年叶嘉莹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接受颁发证书。南开大学供图

一些学者评论说,叶嘉莹将传统与现代联系在一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与现代分离,很多青年学生读不懂历史上很多伟人的古典诗词。叶嘉莹将审美体验引入诗歌教学,并坚持写作数十年。通过重新解读,他为古诗延续了新的生命。

【/h/】精读,给学生美的享受和对知识的热爱;生活态度,让学生学会豁达、坚韧、不服输。从叶嘉莹的课堂上,出现了白先勇、席慕蓉等作家,学习当老师是她毕生的承诺。

行为规范,实践并回答爱国三问

1974年,中国与加拿大建交,叶嘉莹立即申请回国探亲。叶嘉莹坐在俯瞰北京的飞机上,忍不住哭了。我看到一条很长的街上到处都是灯,我在想会不会是西长安街。是不是我每天走路的地方,我家所在的地方?回国后,她写了一首长诗《祖国之旅》,1870字,其中有一段说:三十年来,我离家几万里,乡愁一直在。有一次我从天堂回来,我热泪盈眶,心中狂喜。

1976年,叶嘉莹的大女儿和女婿在一场车祸中丧生。照看完东西后,叶嘉莹哭了一整天,她突然意识到把一切都建立在小家庭和自我上不可能是最终的追求和理想。她想让自己从我家出来,回国教书,把余热给国家和诗歌,把古代诗人的灵魂和理想传递给下一代。1978年,中国开始大规模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拉开了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序幕。叶嘉莹借此机会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任教。1979年,她收到中国教育部的一封信,批准她回国教书。

从1979年开始,我就在假期里自费回国教书。我没有从国家拿任何钱,所以我完全履行了我的职责。她流浪了几十年,这是她最后一次也是最坚决的一次反抗命运的斗争。叶嘉莹说:我没有选择结婚。我没有选择去台湾。我没有选择去美国。我没有选择留在加拿大温哥华。这是命运。只有回国教书是我一生唯一的选择。

这是叶嘉莹1999年在南开大学与研究生讨论的照片,2019年教师节,南开大学为叶嘉莹颁发终身成就奖。南开大学供图

叶嘉莹回国后,买了一套当时流行的蓝色女干部制服。同年3月,55岁的叶嘉莹应邀到南开大学讲授汉、魏、南北朝诗歌。教学的时候,在一个能坐300人的大梯教室里,台阶和窗户上都是学生。叶嘉莹需要曲折地绕过教室门,才能登上讲台。叶嘉莹很高兴能够用她的母语教学。无论是在台湾教书还是在大陆教书,我都可以畅所欲言,无论我在哪里说话。但是在叶嘉莹当学生并不容易。如果你是我的学生,你会很痛苦。她发论文的时候拒绝打招呼;找工作,她不为学生谋福利。因为她坚信诗歌不能沦为娱乐和赞美。

1991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1993年,她担任该所所长,捐出一半退休金,约90万元,并设立了拓安奖学金和颜勇学术基金。今年,叶嘉莹又向南开大学捐赠了1711万元。目前,她已累计捐款3568万元,用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1999年叶嘉莹在她筹建的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大楼前留影,2019年是她归国从教40周年。南开大学供图

1935年的开学典礼上,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校长张伯苓发出了三个爱国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喜欢中国吗?当时是九一八事变,爱国三问激励了很多师生加入救国运动。

在过去的40年里,叶嘉莹不仅在南开大学任教,还应邀在中国几十所大学发表演讲,发表了数百篇关于古典诗歌的演讲。在他的演讲中,叶嘉莹不断地用诗歌来表达他为国家服务的感情:

当你到了长空,穿过雁群,田芸的每一个字都读着相思,荷花离开我已晚。莲有死之心,生易老,梦偏痴,千春还在等华子。

【/h/】在中国古诗词中,鹅经常被排成人字纹来表达人们的思想,但这种思想不应该是一点个人感觉,而应该是与国家和传统文化更广泛的友谊。

叶嘉莹一生致力于并回答了三个关于爱国主义的问题。通过文字,她将爱情诗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

叶嘉莹手书题诗。南开大学供图

定居南开后,叶嘉莹有一种紧迫感。在家里的小客厅里,她每周教学生一次,一字不差地批改论文。她的听力不如以前了。学生上课说话,需要坐得离她近一点,声音大一点。

她增加了在祖国各地讲课的频率。她说,我只要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领进去就行了。我这辈子的志向就是把优美的诗词传给下一代。

现在,叶嘉莹仍然坚持站着讲课。每次他谈到诗歌,法华的老人,穿着朴素的衣服,散发着不同的风格。她在《儿童古诗词》一书中这样说:有人问我,以后会有人喜欢古诗词吗?我说只要古诗词存在,就一定有人爱。诗里有生命,你永远不知道一千年后人们读你的诗会感动。诗有生命,读诗能让人有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