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9字,读完约3分钟

位于厦门集美东南角的奥园,这里埋葬着一位爱国归侨。他的名字出现在厦门的学校、建筑、街道、公园,也铭刻在一代又一代村民、华侨和学生的心中。他就是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

陈嘉庚,1874年生于福建省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十几岁时,他去新加坡和父亲做生意。20岁回老家结婚,投资2000元在集美创办体柴学校。

1904年,由于父亲的企业破产,陈嘉庚从菠萝种植加工业起家,成功套种橡胶。1907年,他还清了父亲的债务,赢得了海外华人社会的信任。此后,陈嘉庚主要从事橡胶工业,从事米业、航运业等行业,并于1925年左右达到顶峰。

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陈嘉庚于1910年春加入中国同盟会,为辛亥革命和福建财政提供物质支持。

【/h/】1912年,陈嘉庚创办集美小学,之后先后创办中学、师范学校、幼儿园,以及集美水上航行、商业、农林教育等。,形成集美学校村,是各类学校和事业单位的集合。陈嘉庚坚信教育是我们国家的基础,促进学习是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亲自策划和监督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并聘请名师,于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

1928年日军制造济南惨案后,陈嘉庚领导华侨社会开展抗日救国运动。1937年10月,他倡议成立马来亚新加坡海外华人会议委员会,救助祖国受伤难民。次年10月,他联系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为祖国难民筹款会,并当选为会长。陈嘉庚率先捐钱买债,精心策划、精心组织,使侨联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为祖国筹集了约4亿元人民币的国家货币。此外,他还组织各种救济组织向前线战士捐赠御寒衣物、药品、卡车等物资,并投资在新加坡、重庆等地设立药厂,直接向前线供应药品。

【/h/】1939年,应中国的要求,陈嘉庚招募了3200多名华侨机械师(汽车司机和修理工)在中国服务,并在新开通的滇缅公路上紧急运送抗战时期中国急需的战略物资。1940年,他组织南洋华侨回国访问重庆、延安等地,发表演讲,歌颂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新气象,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回到了新加坡。毛泽东题词“华侨领袖,民族荣耀”。1948年5月,他致电毛泽东,对中共中央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联合政府的建议作出回应。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回国定居,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侨务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1961年8月,陈嘉庚病逝于北京,葬于厦门集美奥园。

集美校友会永久名誉会长任景波追踪他与陈嘉庚的三次接触。他说:陈嘉庚先生坚持为社会办学,为国家培养人才。很多华侨校友继承了他的精神,回国办学,形成了风气。

陈嘉庚纪念馆馆长陈诚说:我们要把嘉庚精神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把它作为联系海内外华人华侨爱国奉献的纽带。自2014年起,厦门将每年10月定为嘉庚精神宣传月。集美区还在保护嘉庚遗址的基础上,通过广播剧、文学、漫画、朗读等多种形式宣传嘉庚精神。